从近几年市场监管部门的投诉受理情况来看,汽车、房产、物业、网购、服务类已成为消费维权的新热点。也就是说,消费维权随着消费升级,正在由原来的“小东西”向“大宗商品”转变。虽然这些年消费者维权环境日益改善、维权途径日益畅通,但另一方面,一些更为隐蔽、更为复杂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开始露头。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管有盲区、取证比较难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一些消费者在维权时仍然面临着诸多障碍和困难。
就拿购买房屋来说,这些年房产消费纠纷层出不穷,呈连年上升态势。对于大多数买房人来说,房款不仅会花去一家人的所有积蓄,还会背负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的债务。对于这样一件与家庭和个人有着重大影响的经济支出,一旦陷入消费纠纷,让人着急上火甚至采取一些非理性维权方式,也是无奈之举。
然而,回顾梳理一些维权典型案例,发现消费维权案例中多与经营者不诚信经营或虚假宣传、商品质量问题等紧密相关。特别是汽车和房产消费“质量门”日渐增多,网购纠纷层出不穷,信任危机频频发生。从一个个案例中,我们既看到了商家无视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肆无忌惮,也体会到老百姓与商家斗智斗勇的辛酸苦辣。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已经成为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近年来,私家车消费市场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近3.95亿辆。汽车销量大幅提升的同时,因消费者对汽车质量不满而产生的投诉数量也呈水涨船高之势。
去年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新规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新规定新增了“七天可退换”条款,明确指出,家用汽车自三包有效期起算之日起7日内,因质量问题需要更换发动机、变速器、动力蓄电池、行驶驱动电机或者其主要零部件的,消费者可以凭购车发票、三包凭证选择更换家用汽车产品或者退货,而销售者应当免费更换或者退货。
然而,这样的规定并没有给消费者维权带来明显变化,商家以各种借口和理由拖延,市场监管部门以调解不成为由推脱,消费者无奈之下,只能选择走维权成本更高的诉讼之路。
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消费是当前乃至今后经济发展的命脉。消费升级、市场活跃,说明如今城乡居民生活富裕了,有钱了。要知道,社会消费能力水平就是反映老百姓物质生活条件和经济收入状况的晴雨表,也是一个地区整体经济面貌的重要指标。毋庸置疑,消费积极,内需强劲,必将反过来拉动生产、提振经济,并进一步促进财税增收。如何保持并维护人们的消费愿望和积极性,除了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是一方面,而给消费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正是监管部门的职责所在。
调查得知,导致消费者维权难、维权成本过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维权支出的金钱、时间、人力等成本过高。二是消费者得到的赔偿太低。因此,降低消费维权成本也需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必须切实减轻消费者维权的成本负担,比如说政府部门要尽量降低甚至免除鉴定费用,尽量简化维权程序。其次,必须切实提高造假者对消费者的赔偿额度,最起码不低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双倍赔偿标准。
当然,消费者维权难的背后,还有相关职能部门履职不力、提供公共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在如何化解百姓维权难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可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首要的是行政观念的转变和公共服务责任意识的确立。只有切实负起市场监管责任,消费者维权才会“不再难”。
本生活常识由上广常识发布,内容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上广常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