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黄芩的副作用及用法用量,中药黄芩图片

时间:2023-02-02 阅读:8 评论:0 作者:admin

本文目录

1 中药黄芩图片2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3 【黄芩的配伍应用】4 【黄芩的用量用法】5 【黄芩的使用注意及禁忌】6 【黄芩的本草摘要】7 【黄芩的现代研究】中药黄芩图片

【来源】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根。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及陕西等地,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残茎、须根,晒干。现多蒸透切片。生用、酒炒或炒炭用。【处方用名】黄芩 子芩 条芩 枯芩 酒芩 黄芩炭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性能概要】味苦,性寒。归肺、大肠、小肠、脾、胆经。本品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善清肺、大肠、小肠、脾、胆诸经之湿热,尤长于清泄肺与大肠之火,具有泻火解毒之效,且可安胎。常用于热病烦热不退、湿热痞满、泻痢腹痛、黄疸;用治肺热咳嗽,以及热积于内而致吐衄下血、痈肿疔疮、目赤肿痛,又有泻火解毒之效;还可用治怀胎蕴热,胎动不安等症。

【黄芩的配伍应用】

1,用于湿温或暑温初期,湿热郁阻气机,胸闷腹胀、呕恶尿赤。如湿重于热者,常配滑石、蔻仁、通草等芳化渗利之品同用,如《温病条辨》黄芩滑石汤;热重于湿者,常配茵陈、木通、连翘等清热利湿药同用,如《温热经纬》甘露消毒丹,均取本品善清湿热之功;用于湿热中阻,痞满呕吐,常与黄连、干姜、半夏等同用,如《伤寒论》半夏泻心汤;用于湿热痢疾及泄泻者,常配芍药、甘草、大枣同用,如《伤寒论》黄芩汤。本品尚清肝胆湿热,还可辅助茵陈、栀子、柴胡等,治湿热黄疸。2,用于肺热咳嗽,常与桑白皮、知母、麦冬等同用,如《统旨方》清金化痰汤。用于外感热病,邪郁上焦,高热烦渴,常与薄荷、连翘、栀子、竹叶等同用,如《和剂局方》凉膈散。用于上焦火盛,咽喉肿痛,常与银花、连翘、牛蒡子、玄参等同用。用治血热吐衄,火毒疮疡,可与大黄、黄连同用,如《伤寒论》泻心汤。3,用于怀胎蕴热,胎动不安之证,常与当归、白芍、白术等同用,如《金匮要略》当归散。

【黄芩的用量用法】

内服:3-12克。体轻虚者名“枯芩”(片芩),善清肺火;体重实者名“子芩”,善清大肠火。清上部热宜酒炒,清肝胆热宜猪胆汁炒。

【黄芩的使用注意及禁忌】

脾胃虚寒者不宜服。

【黄芩的本草摘要】

《神农本草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珍珠囊》:“凉心,治肺中湿热,泻肺火上逆…安胎。”《本草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黄芩的现代研究】

成分:含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黄芩新素等。药理:对过敏性气喘有缓解作用,同时对平滑肌本身也有直接松弛作用;对多种细菌、钩端螺旋体、流感病毒、致病性真菌有抑制效力;并有解热、降压、利尿、镇静以及利胆、缓解肠管痉挛等作用。临床报道:1、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用50%黄芩煎液,1岁内每日6毫升,1岁以上每日8-10毫升,5岁以上酌加,皆分3次服。经治急性上感51例、急性气管炎11例、急性扁桃体炎1例,症状消失者51例,无效11例。体温多在3天内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多为4天。2、治疗高血压,用20%黄芩酊剂,每次5-10毫升,日服3次。治疗51例,服药1-12月后血压下降20/10毫米汞柱以上者占70%以上,一般临床症状也随之消失或减轻。另对治疗病毒性肝炎、细菌性肺炎、非淋菌性尿道炎等也有效。

本文来源:互联网及,中国家庭报,新闻转自各大新闻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年轻人养生网管理员删除!

本文链接: http://ie.2345book.com/?id=15822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