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1 内容介绍1.1 目录1.2 文摘内容介绍《中医证候学(上中下)》作者在自己对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古今文献和搜集有关医著、医话、医案,编成此书。该书从临床着眼,以病因为纲,分为12门,以脏腑为目,并以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相关病变归纳为21目,共得45类,295证(《中医证候学(上中下)》选用281证),共辖2344候(《中医证候学(上中下)》选用1870候 ),7000多方症,构成以证、候、方症三级诊断体系,并附有古今名医医案、医话二万余条,其中不乏现代名医诊冶疑难和抢救危重的病案。为今后论述系统化的证候模型——病候学,以及更高层次的中医学理论——辨证论治一体化理论体系铺垫了基础。该书内容具系统性、理论性、科学性、实用性。可供中医院校师生及其他相关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中医证候学:上册第一章 病证概论第一节 证的含义第二节 证的内容第三节 证的表现形式第四节 证的结构第五节 证的命名第六节 证的分类第七节 证的内涵和外延第八节 证的传变一、病位层次上的传变二、病因之间的传变三、邪正之间的演变
第九节 证的诊断一、辨证求因(一)风证(二)寒证(三)热(温)证(四)暑证(五)湿证(六)燥证(七)火(阳)证(八)气证(九)瘀证(十)痰证(十一)饮证(十二)水证(十三)食证(十四)虫证(十五)虚证
二、审因定位(一)风证(二)寒证(三)暑证(四)湿证(五)燥证(六)火证(七)气郁证(八)痰证(九)饮证(十)食滞证(虫滞)(十一)瘀血证(十二)虚证第十节 证的论治
第二章 风证门(19证152候)第一节 风寒证类(L01)(7证59候)一、肺卫风寒证(L01-Z01)(25候)(一)卫气失宣候(L01-Z01-H001)(二)卫阳失宣候(L01-Z01-H005)(三)营气失宣候(L0l-Z01-H019)(四)下阳郁闭候 (L01-Z01-H007)……第三章 寒证门(15证112候)第四章 暑证门(7证67候)第五章 湿证门(25证250候)第六章 燥证门(17证119候)第七章 火证(热证)门(60证313候)第八章 气证门(24证98候)第九章 瘀证门(22证126候)第十章 痰证门(27证159候)第十一章 饮证门(21证103候)第十二章 食证门(10证64候)第十三章 虚证门(44证307候)附录一:75证象一览表附录二:322病候一览表参考书目中医证候学:中册中医证候学:下册
文摘第一章 病证概论 病与证,原是两种概念。“病”指疾病,“证”指证候。疾病是由一定的病因作用于一定病位,而发生的一系列病机过程的概括称谓;而证候则是疾病过程中具有阶段性的概括。由此可见,证候是从属手疾病,而疾病又是通过证候来体现的。换言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即是证候的演变过程,是由一系列不同性质变化的证候来体现疾病经过的整个过程。因此,临床上的表述就有了疾病、证候双重诊断。然而,传统的认识,对疾病与证候的概念不够清晰,往往病、证混淆,没有严格的规范的命名,或称之为疾,或称之为证,各循惯例,特别是将疾病称之为证。如春温证、秋燥证、痹证、痿证等。而将证候称之为病的,如《伤寒论》就是先例,将“六经”证,称作: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等。后世亦有称表证为表病,里证为里病、热病、寒病等。总之,由于概念不清,导致称谓的不规范。因而后世又有了笼统的称谓,即“病证”一词。“证”%“候”也一样,被统称为“证候”。理论上,病、证、候应该是有严格内涵的临床表述形式。疾病,是具有特定的病因,所产生的一定的发病机转和病理转归,其整个过程是相对稳定的。而证,则是疾病过程中,各个时期的阶段反映;随着疾病的发展转归,证在不停变化着。候,又是证的发展演变中不同病机变化的体现。三者,证起到了中轴作用,它不仅表现了某种疾病的病变性质,又对能表现特殊病变状态的候,起到统帅作用,使医者能从整体上考察疾病的发展变化,对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思路。第一节 证的含义《临证指南医案》日:“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一有草率,不堪司命。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要紧。”又说:“若识证不明,开口动手便错。”证,作为中医学特有的诊断表述形式,是至关重要的。证之一词,字义作证据解。陶节庵《伤寒六书》日:“夫证之一字,有明证、见证、对证之义。”通过四诊所得的症、脉、舌象,均是罹患疾病,或病情变化的明证;根据这些病变依据,作出明确分析、诊断,即是明证,亦即“辨证”;以辨证为依据,审因求治,则是对证,亦是“论治”过程。
本文来源:互联网及,中国家庭报,新闻转自各大新闻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年轻人养生网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