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中脉养生术

时间:2023-02-03 阅读:7 评论:0 作者:admin

道家中脉养生术,源于《黄帝内经》的养生哲学思想,起于道家内丹养生流派,集儒、释、道、医各家养生之精华,以追求生命的根本健康为出发点,是回春术、长寿术,是传统中医养生的组成部分,是中华养生文化的宝贵遗产。

世界著名生物遗传学家牛满江博士,因工作繁忙导致身心状况日衰,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于1979年(67岁)在北京向华山派道长边治中修学中国道家养生长寿术,短时间即恢复健康,享年95岁。他曾说:“我学练这种功法四年,受益匪浅,真诚地希望此术能在世界开花,使全人类受益。”

清代道家北宗龙门派十一代传人闵小艮创立“中黄直透法”(即中脉养生术),简化了修习程序,受到修学者好评。在《中华仙学养生全书》中被誉为“仙家顿法”。书中说:“道家中黄直透法,……即是一窍通时窍窍通,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之意,仙家顿法是也。功夫到虚极静笃时,精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至于通三关,运河车种种作用,乃是仙家渐法,一步一步地走去,由小而大,由浅入深,结果是一样的。”该书对创始人评价很高:“闵小艮乃名宦子弟,博览群书,研究性理,悟尽性致命之学,得太上真传,贯彻性命双修之奥。父歿后,弃官栖真于金盖山,力辟旁门,启三教同修方便法派,为北宗仙真。著作颇多,修士奉为金科玉律。”

我与道家养生术的情缘,可以追溯到1960年。1957年,我从中央机关调到汉阳县委会,当时年轻气盛,忘乎所以。由于坚持原则,使主要负责人受到湖北省委通报批评和武汉市委的大会批评。从此即无宁日,打击报复接踵而来。被整得晕头转向,严重失眠。于是在1960年到武汉协和医院住院治疗,恰逢该院组织专班,中西医结合气功、太极拳,治疗神经衰弱、失眠。我从中学会了道家“小周天”功法,治好了失眠症。从此与道家养生术结下不解之缘。

1985年我退到二线,成了“闲”人。为了祛病健身,自修“中黄直透法”。此法简明快捷,适合自学,伴随“未老先衰”的我,走向了全面康复的幸福之路,终生受益,形同再造。在自修过程中,我吸收了一些对通中脉有益的方法,并且只求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益智开慧,提高生命质量, 不追求超出自身能力以外的或传说中的奇效,正如道家所云:“只可无心得,不可有心求”,功到自然成。

通过对道家养生术的研究和自修,我认为,古人所修的中脉养生术,对于现代人来说虽然有些玄虚和繁琐,但其中所蕴含的深邃的养生道理却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的,不妨取其简明易行和安全基础的方法,结合现代科学的保健技术,合而用之,必能起到祛病健身之良效。

  中脉养生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中脉养生术在修习过程中,把呼吸养生、静坐养生、运动养生和能量养生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祛病健身、益智开慧等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其修习程序简单来说,是以呼吸练习、入静练习为手段,以练气为核心:采气、炼气、养气、行气;行气路线和养生重点是中脉和三个丹田及百会、会阴穴。其原理是:通过呼吸训练使呼吸匀调轻舒,使心神安静,心息合一,“练精化气,练气化神”,则真气得以运化,精神得以充养,气脉(尤其是中脉)得以畅通,则身体自然得以强健。

修习中脉养生术,在练习呼吸、入静等诸法时,切勿起追求之心,处处不可勉强、用力、劳累,须自然、轻柔、舒适,对任何感受和境界都不要贪执、理会,要“勿忘勿助”、“来之不拒,去之不留”,一心修习,一切自然,水到渠成,终能有所收益。

应注意的是,现代人由于受时间、精力、环境等的限制,在修习中脉养生术时不可追求通气脉(包括中脉),只能以祛病健身为目的,以自身的轻松、舒适、安逸为尺度,不可盲目追求所谓的高级境界。通过中脉养生术基础功的习练,一样可以使人体经脉畅通,取得良好的养生效果。另外,习练者应有专家指点,或征求医生的意见,重症疾病、精神疾病患者更应谨慎从事。

  1、养气是核心

中医注重气、血、阴、阳的变化和调理,气是核心。中医学说,无气不成书。历代养生家和医家都重视气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药王孙思邈说:“善养摄者,须知调气焉。”明朝名医张景岳说:“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又说:“人生之气当以补阳为主,难得而易失者唯阳,既失难复者亦唯阳。”

“气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黄帝内经?灵枢》)。也就是说,气要像流水一样,在全身周流不息,不可有所阻滞。葛洪说:“长生之道在于行气。”通过“行气”使全身气路(经脉)畅通,内气在脉内循环往复,连绵不断,是养生的重中之重 。

中脉养生术亦以气为核心,这个气包括外气和内气(即呼吸之气和先天元气、真气)。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着人的各种生理活动和生命力。而对气的修炼则包括:采气、炼气、养气、行气;并且随着功力的加深逐渐做到“积气生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使人身三宝精气神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关于气的学说,与正在兴起的“能量医学”原理不谋而合。“能量医学”所说的能量,就是气。现代科学认为:“气”是能量、动力、生物电。是一切生命活动之源。有科学家称之为“有感情,可以利用意识控制的能源”。通过中脉养生可以达到培养和谐调能量的目的。

  2、中脉是枢纽

气的运行则是以人体气脉为通道的,而中脉则是人体诸脉的中枢,“中脉通则百脉通”。中脉有三个最关键的穴位: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上丹田在大脑中心部位,称泥丸宫,在脑垂体、下丘脑和松果体之间,是人体调控中心——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之所在。中丹田在两乳之间膻中穴以内,心上肺下,在胸腺和脊骨脊髓之间,是气血循环和免疫调节中心。下丹田在肚脐以内,腹部中心。这个部位有胰腺、肾上腺和精囊腺等重要内分泌腺体;在肝、脾、肠、胃和双肾之间。

中脉是人体能量的大本营。中脉和丹田相当于人体的变电站和蓄电池。科学实验证实:“中脉是人体生物电磁运动的轨迹,是一条具有电荷运动的导体”。中脉起于会阴,经三个丹田到百会。中脉两极的会阴穴是阴脉之会,百会穴是阳脉之会,辐射全身。所以中脉通百脉皆通。中脉两极相当于人体的天线和地线,在一定条件下,人体与天地能量可以交融,摄取天地之正气。黄帝曰:“人与天地相参也。”就包含这个意思。

无独有偶,风行世界的印度瑜伽术亦强调中脉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把修炼重点放在中脉上。瑜伽所说的“眉间轮”就是上丹田,心轮即中丹田,脐轮即下丹田,再加上中脉两极“海底轮”(会阴)和顶轮(百会),形成了中脉五个能量中枢。而瑜伽术也是把调整呼吸和入静作为修习的基础,以促进人体气脉的畅通,从而达到强健身心之目的。可见,瑜伽士和道家修习者对于健身的认识是一致的,先进的健身方法没有国界。

中医养生思想认为,经络气脉畅通,精气充足,人体就会健康,反之则会百病丛生,故其以用药、针灸等为手段,濡养人体精气,调达人体气脉,从而起到祛病健身之目的。中脉养生亦是如此,只不过此法更强调中脉的畅达。

  3 .呼吸养生法

呼吸是养生之本,一呼一吸关联着生命质量。老子曰:“人命在呼吸之间。”呼吸的重要性无与伦比。

肺是唯一可以自主调节频率、进行功能锻炼的内脏器官。呼吸养生就是要在大脑的调控下,进行有规律的深呼吸锻炼,改善肺功能,祛病健身。可是多数人都没把呼吸当一回事,没有利用好这种得天独厚的功能。一般人均为自然呼吸,由自律神经调节,大部分肺泡不张开,使肺活量逐渐缩小。科学研究发现:许多人由于呼吸方式不良,肺的功能一生中只使用了其中的三分一,因而造成肺功能减退。由于氧气和能量吸入不足,二氧化碳排除未尽,许多疾病也由此产生。

呼吸的气体交换是在肺泡中完成的。正常人约有肺泡五亿个左右,如能充分发挥这些肺泡的作用,重建肺功能,就可大大提高健康水平。这就需要我们提高呼吸质量。

呼吸具有吸氧、摄能、排毒等多种功能。是生命能量的传递工具,是宇宙能量和人体能量交融的桥梁。深呼吸可提高摄能效果,加速排出毒素。

(1)深呼吸可以改善肺功能,扩大肺活量。重建已退化的吸呼功能。使人体各种组织细胞得到充足的氧气和负离子,焕发生机。很多慢性病与供氧不足有关,通过深呼吸,提高血氧含量,可收到“气到病除”之效。深而有规律的呼吸是长寿的关键。

(2)深呼吸是唯一可使内脏与心理连动的方法。在横隔膜升降和胸腹一张一弛之间,五脏六腑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这是人体健康的源动力。

(3)全神贯注于呼吸之间,可以排除杂念,快速入静,实现“后天”向“先天”转化。

我采用了五种深呼吸养生方法:

(1)腹式呼吸,简称正呼吸。意守下丹田,吸气时提肛鼓腹,呼气时小腹瘪下去,使内气在肚脐和命门之间运行。可以改善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力。

(2)胸腹式呼吸,正呼吸与逆呼吸相结合。吸气时腹部胸部鼓起,随即提肛收腹,使气聚中丹田;呼气时鼓腹,气沉下丹田。下丹田与中丹田同修。

(3)逆腹式呼吸,简称逆呼吸。意守上丹田。这是后天向先天过渡之法。吸气时收腹提肛,胸部鼓起,内气从会阴生发,经下丹田、中丹田至上丹田,抵百会。同时开放百会、印堂、会阴穴,采宇宙之气;呼气时,腹部鼓起,气沉下丹田。内气在中脉循环往复,连绵不断。贯通中脉。三田同修,内气外气兼修。

(4)屏闭呼吸,又称全呼吸。即三吸一呼。也可以四吸五吸,使肺泡全部张开,扩大肺活量,快速改善肺功能。每次吸气后闭气二秒钟,吸到不能再吸时再呼出去。也可作行功修炼。前三步吸,第四步屏息,第五步呼。还可与前三种呼吸法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此法可增强体质,具有防癌作用。闭气切忌用力,重症心、肺病患者不宜。

(5)体呼吸。全身处处通气路,全身穴道和皮肤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这是先天具有的功能。“皮肤的吸气量约占总量的百分之一”,但它“吸入的负离子却占到负离子吸入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一切与呼吸有关》)。负离子被誉为空气维生素、长寿素,可清除自由基,抗衰老。在进行呼吸修炼时,强化体呼吸,将收事半功倍之效。

各种呼吸方法各有所长,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法无定法”,可灵活运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深呼吸养生法在练习时须用意不用力,不可勉强、用力和造作,宜自然形成深呼吸,若有劳乏之感当停止练习,转入平常呼吸。重症疾病、肺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不宜练习深呼吸,可采用自然呼吸。

  4.入静养生法

静修是儒释道各家都注重的养生方法。黄帝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在清静虚无状态下,才能获得充足的真气,从而祛病健身。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致虚极,守静笃”为修道根本。儒家主张:“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静能生智。自古以来的养生家,都强调要在静字上做功夫。

静修是思想意识修炼。德国医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有三个层次:常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常意识是后天知识形成的意识,潜意识是大脑的潜在功能,在静态中常意识被抑制,潜意识显现,可以激发灵感。无意识即清静无为,可以开发先天智慧。在中脉养生中,要抑制常意识,启动潜意识,开发无意识。“抑制”是为了“开发”。

中脉养生的关键是入静。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要排除杂念,保持良好心态,逐步进入静态。养生家称为有为法(即带意念)。张伯端曰:“始于有为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为是根基”(《悟真篇》)。也就是说要从有为入手,才能逐渐进入清静无为的境界。通中脉必须以“先天”之气,而后天之气向先天转化的办法就是在“虚寂”二字上做功夫,“先天一气从虚无中来”。

静修可以使呼吸功能得到升华,可多吸氧、多采能,培养体内能量,进入到先天境界,进而通畅全身气路。

静修的高级境界,是清静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进一步开发潜能,做到“无为即无不为”。从而建立良好的健康保障机制和功能开发机制。

  5.运动养生法

中脉养生术是静修之法。但必须动静相兼,动中求静。有氧运动是最合适的运动。

人们在运动中,往往只注重形体,而忽略内脏。然而,只有内脏健康,才是真健康。中脉养生通过深呼吸带动内脏运动,结合脊柱运动,可改善各种生理功能。

脊柱与中脉相联,是人体健康的主宰,是人体信息传递通道。如果脊椎扭曲、变形移位,将压迫神经,使信息传递受阻,从而使相关部位产生病变。脊髓还具有造血和产生免疫细胞的功能。所以,保持脊柱健康非常重要。脊柱运动是以脊柱为轴心带动全身的横向运动,使人体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等各系统都得到适当的锻炼。适当的脊柱运动和按摩,可以激发脊椎的自愈能力,使脊椎恢复自然平衡,有利于中脉的畅通。运动方法如下:

(1)俯仰法:上半身向前弯曲,前俯后仰。

(2)左右转脊法:以脊柱为轴心,左右旋转,脚板不动,面部转180°。

(3)全身转抖法:两脚不动,全身边抖边转,向左右各转90°。

(4)颈腰旋转法:此法有“坐转乾坤”、“晃海”之称。双腿自然盘坐,上半身作360°旋转。此法旋转幅度大,是一种以脊椎为轴心的全身运动,对头部、颈部和腰部病变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对内脏也有很好的按摩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特别是改善头部血液循环。

以上各法要求配合呼吸缓慢均匀地进行,使脊椎运转灵活。同时寓静于动,使大脑得到休息和调理。

 6.能量养生法

近年来,能量医学正在悄然兴起。能量医学所说的能量,对人体而言就是中医及养生家所说的“气”。

人体犹如一台高度精密的自动化生物仪器,具有自主调节和修复功能,如同计算机和各种物理仪器一样,生命活动也需要能源,这个能源就是“气”,即生物电。能量充足才能正常运转,能量不足就会出现故障,能量衰竭就停止运转,生命也就终止了。

人体大约由60兆个细胞组成。细胞是人体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缺氧或能量不足,就不能正常运作。细胞则是由更小的阴阳电子结合调和而成。人体是能量的综合体。美国医学家沙飞加博士在他的著作《突破创造力》一书中说,人类本身是各种能量的综合体,包括物理能量、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这与中脉养生术中的精、气、神学说不谋而合。精气神分别控制着这三种能量。能量养生法如下:

(1)充分吸收宇宙能量。

宇宙中富含各种能量物质,为一切生物生长、发育和繁衍提供了必要条件。其中包括人体必须的带电子的空气原子。自然界的能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要充分利用呼吸功能,合理吸收氧气和负离子等空气能量(有条件的可以选择负离子和氧气富集之地采气),与宇宙交流,实现天人合一。老子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故在清静无为的状态下,天地的能量,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人体。

负离子是空气中的重要能源,对人体健康特别重要。不仅可以补充能量,提高细胞活力,还能清除食物在氧化分解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物——自由基。世界各地长寿村的共同特点就是空气负离子含量高。

(2)理疗和按摩。

对中脉相关穴位、部位进行理疗和按摩,可起到补充人体能量、疏通经脉等保健作用。理疗仪器作用于人体,可产生“共振效应”、“热效应”、“磁效应”和“脉冲效应”,为人体充电、充磁、补充能量。中脉相关穴位、部位包括:

上丹田:从大椎到玉枕(颈部),从玉枕经百会到印堂(头部)。可以改善头部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的功能,防治头晕头痛(应避开双眼)。

中丹田:膻中和夹脊穴及以上区域,是免疫中枢和气血调控中心。可以增强免疫力、改善气血循环(应避开心脏)。

下丹田:神阙和命门周围。可以改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提升免疫力。

会阴前后:可以防治前列腺疾病,改善性功能(高热影响精子生成,要生育者不宜)。

我每天清晨坚持理疗、按摩一小时左右,效果良好。

本文来源:互联网及,中国家庭报,新闻转自各大新闻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年轻人养生网管理员删除!

本文链接: http://ie.2345book.com/?id=16488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