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品鉴(上下册)》

时间:2023-02-04 阅读:8 评论:0 作者:admin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时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同时,它也是世界上现存较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金匮要略品鉴》主要从原文、校注、译文、精解及评析这五个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科学的挖掘、整理。其中,精解部分集合了民国时期以前各医(注)家对《金匮要略》(赵开美本)的研究精髓,评析则综合现代医家的精辟论述及最新研究进展。藉以此把握古今的临证,沟通古今认识。相信对读者在中医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理论思维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会有较大的裨益和帮助。另外,本书具有医(注)家姓名、方药等多个索引,更便于读者检索。

编辑推荐中医古籍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对于拓宽临床思路,提高综合分析和诊治疑难病症的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本丛书采用鉴赏辞典的形式,一一品鉴《金匮要略》《伤寒论》及《温病条辨》。

作者简介张再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精研《金匮要略》《伤寒论》,旁涉各家学说。师从殷品之教授。从事中医的教学、临床与科研工作三十余年。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学术带头人,曾任基础医学院院长。他曾获得1979年上海市团市委新长征突击手称号、2002年校教书育人二等奖、2006年校研究生优秀导师奖。著有:《中医师承学堂•伤寒新解与六经九分应用法:从伤寒“溯本求源”到临证“执简驭繁》、《解读金匮》、《金匮要略释难》、《经方世界》、《温病条辨通俗讲话》等。

目录序1、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2、痓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3、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4、疟病脉证并治第四5、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6、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7、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8、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9、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10、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11、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12、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13、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14、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15、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16、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17、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18、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19、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20、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21、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22、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23、杂疗方第二十三24、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25、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索引序言品鉴《金匮要略》,品鉴二字,感触良多。品鉴高于注释,以往我们仅满足于注释。提出品鉴并且要做好这件事,我想必须具备二点:一是被品鉴的东西值得品鉴;二是进行品鉴的人有相应的品鉴能力。那么,先说《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一本中医必读的临床经典,原来与《伤寒论》合一,称《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成书在汉末,经过魏晋隋唐时期的流传,校订、刊行于北宋,最终形成了我们目前反复诵读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作为《伤寒杂病论》,伤寒在前,杂病在后,分成两书以后,《金匮要略》成了杂病的专书。在中医临床诊疗的发展过程中,《金匮要略》与《伤寒论》并立,为中医临床的病证与治法方药的体系奠定了牢固的基础。经过宋代校订以后,《金匮要略》流传渐广。但由于文字简略,义理深奥,同时年代相隔久远,后人阅读往往容易产生问题了。古代有志于中医临床经典普及的医家,对《金匮要略》研习既久,积累的心得亦多,然后诉诸文字,又形成了众多的注本。于是注文与原文相映成趣,也成了今天学习《金匮要略》的阅读对象。《金匮要略》的古代注家多集中在清代,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以后也仍然不断有新的注本涌现。这样,品鉴《金匮要略》,有时把相关的注文也一并带进了。接着,再说品鉴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品鉴《金匮要略》,必须清楚相关的历史脉络。从《金匮要略》的成书背景、流传过程到大量注本的出现,到目前形成一定的学习和研究的局面,了解和熟悉这方面的情况,是我们品鉴的前提。《金匮要略》究竟与《伤寒论》是怎样的关系?它内容的为什么详略不一,差距很大?应该明确,《金匮要略》不是一本阐发理论的专书,它侧重于临床诊疗的论述,它的形成与当时的临床有关,也与后来的校订有关。原文是现实的反映,有的反映古代的临床,有的体现古人的认识;有的容易理解,有的已经令人费解。把握历史,能够帮助我们开阔眼界,变换视角,这样也有利于养成定识和眼力。品鉴《金匮要略》,必须熟悉中医临床的诊疗。这就要求我们对整个中医,对中医临床诊疗的必须有所理解和把握,必须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积累一定的临床经验,熟悉中医的病证与治法方药。通过文字的阅读来把握古今的临证,来沟通古今的认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想是否可以本着如下原则,即原文第一,注文第二;临床实际第一,文字表述第二;具体事实第一,抽象演绎第二。也可以说,对于原文必须先追求本意,然后再考虑引申发挥。由于每个人的阅历不一,对同一件事情的理解和体会当然也会不同,所以我们在对后人注文的理解上有时不必过分纠结于对和错的问题,而应该注意不同见解中的相互启发,只要有助于对原文的领悟即可。品鉴《金匮要略》,还必须保持住良好的心态。品鉴体现出与一般注释的不同之处,在于品鉴有着“沉潜往复,从容含玩”的意思。品鉴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必须摆脱功利的羁绊,克服浮躁的影响。中医的经典应该和我们相伴终生,常读常新,品鉴《金匮要略》能够让你不断到达一种新的境界。如此,品鉴还真是一件高雅之事。品鉴高于注释,但又离不开注释这个基础。对原文的大体意思明白以后,要能够展开联想,立场在《金匮要略》的原文或注文,眼光能够注意到古今病证的变化、认识的进步以及治法方药上的演变或扩展。原文的本义,注文的发挥,它们与临床诊疗的具体联系,特别是有方有证的内容,是本书品鉴的重点。品评《金匮要略》原文中蕴含的真味,鉴别注家观点的优劣短长,也许有时心里会五味杂陈,体会到医理或方药的隽永是甘甜,察觉古人的局限是苦涩。好在品鉴也带有一定的赏析的意思在内,这确实有利于促进思考,开阔思路,从而提升我们每个人的品位。上海是一个古今东西交融汇通的特殊地方,海派中医提倡“发煌古义,融会新知”,曹颖甫、陆渊雷等对《伤寒论》《金匮要略》都有独到诠解。姜春华先生临床经验足,文献功底深,也是上海的大家,他曾经指出过:“《伤寒论》是一部实用的书,我们学习它,不是玩古董,也不是读《圣经》,而是古为今用,要扩大、提高它的作用。我们如果用提高的哲学、提高的认识来学习和运用《伤寒论》,我相信我们便不是《伤寒论》的奴隶,而是《伤寒论》这一宝贵医学遗产的主人。”我也非常欣赏画家吴冠中先生的这句话:“我们从传统中受害的是模仿,我们从传统中得益的是启发。”当我们把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以后,也就会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这应该成为我们品鉴《金匮要略》的立场和态度。感谢辞书出版社对本书的精心策划,热心于中医经典的继承和传播,使得我们在上海从事《金匮要略》教学和研究的专业人员有机会做这样的一件事,呈献给大家这样的一本书。由于时间比较短促,我们的水平也十分有限,或许书中不少地方还没有到位,不尽如人意,希望大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吝指教。文摘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上工1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2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3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4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5,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一)【校注】(1) 上工:指高明的医生。(2) 治未病:指有病后,治其暂时未病的脏腑,以预防病邪的传变。(3) 王:通“旺"。《说文》“旺”作“日往”,原意是光美,引申为兴隆繁盛。(4) 伤: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作“制”。(5) 虚虚实实: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针解篇》中有关《针经》的引文为“无虚虚,无实实”六字。【语译】问:高明的医生治疗未病,为什么呢?老师说:治未病,就是看到肝脏的病,知道肝病会传脾,应该先补脾健脾。如果四季中,脾气旺盛的时候,脾很难受到肝邪的侵袭,这时就不用补脾了。普通的医生不知道疾病传变的道理,看到肝的病,不知道要补脾健脾,只知道一味治肝。治疗肝虚病,要用酸味药来补已病的肝,加上焦苦的药以扶助未病的心,再用甘味药来调其脾。因为酸味药入肝,焦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若脾气旺盛,便能制约肾,肾受到保护,肾中阴寒水气便不会亢而为害,于是可保持心火旺盛,而心火旺盛又可制约肺金,肺气受制,则肝气便可逐渐旺盛,所以肝病先补脾,者是用补脾来治疗肝病的一种重要方法。但这种方法只能用在赶虚病,肝是病则不适用。正如医经上所说:“虚证用泻药,则虚证更虚,实证用补药,则实证加重,只有不足的病用补法,有余的病用泻法,才是恰当的。”其余脏腑的治法,均可以此类推。【精解】(1) 高学山:言一肝,而其余脏腑之补法可类推矣。故曰余脏仿此。言一补肝,而其余脏腑之泻法,又可反悟矣,故曰补不足,损有余。(2) 陈念祖:补用酸者,肝属木,木生酸,酸生肝,补本脏之体,顺曲直之性也。助用焦苦者,焦药性温入心,俾心气旺而感于肝也,如木得阳春之气,则欣欣向荣矣。过暖则为热,如盛夏溽暑薰蒸,枝垂叶萎,故必佐以苦寒之药,入心以清其火,养液以维其阳。阴长阳潜,木得遂其条达之性矣。肝苦急,与甘味以缓之,为调肝补土之义也。(3) 尤怡:酸入肝以下十五句,疑非仲景原文,烦后人论添注脚,编书者误收之也。盖仲景治肝补脾之要,在脾实而不受肝邪,非补脾以伤肾,纵火以刑金之谓。果尔,则是所全者少,而所伤者反多也。(4) 徐彬:此则论五行相克之理,必以次传,而病亦当预备以防其传也……谓五行相克之理,每传于所胜,假如见肝之病,肝木胜睥土,故知必传脾,而先务实脾,脾胃病而先实之,所谓治未病也。然四季土旺,旺不受邪,即勿补之,恐实也。(5) 吴谦:上攻不但知肝实必传脾虚之病,而且知肝虚不传脾,虚反受肺邪之病,故治肝虚、脾虚之病,则用酸入肝,以补已病之肝,用焦苦如心,以助不病之心,用甘入脾,以益不实之脾。使火生土,使土制水,水弱则火旺,或旺则制金,金制则木不受邪,而肝病自愈矣。此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化生不病之理,隔二、隔三之治。【评析】本条条文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讲述了治未病既病防传的原则。以肝病传脾为例,揭示了脏腑的疾病传变规律,肝气郁滞,容易横逆犯脾。肝虚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肝味之药调之,提示了健脾以助肝的方法。治疗时应根据脏腑之间的传变规律,调治未病之脏,虚实异治,防止疾病蔓延。“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在临床上很有指导意义。肝气郁结的患者,常可出现纳差,腹满等脾虚症状,因此在治肝的同时,应兼顾健脾,逍遥散就是很好的例证。对于“酸入肝……肝自愈”,旨在揭示肝虚病用酸甘焦苦治法的意义。后世见解不尽相同,有学者将“伤”理解为损害,也有人理解为制约。应重点领会其整体调节的精神实质,不应完全拘泥于五行学说。后世常根据酸甘焦苦合用的原则,选用白芍、五味子、当归、生地等药,配以炙甘草、淮小麦、大枣之品,治疗肝虚证。

本文来源:互联网及,中国家庭报,新闻转自各大新闻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年轻人养生网管理员删除!

本文链接: http://ie.2345book.com/?id=17702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