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日有什么民俗活动 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关于社日有什么民俗活动 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据上广常识了解到,社日是我国的一个传统祭祀节日,和其他祭祀节日一样,社日的主要风俗也就是祭祀,不过社日与其他节日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在民俗上面也有不同,那么接下来就和上广常识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社日有什么民俗活动,社日有什么讲究。
社日有什么民俗活动
社戏
又称社火,为南宋遗风。在许多地区的民间(如直隶、霍州、汾西、荆州),在春社时会根据村落大小、地位高低而凑钱演社戏。而在山西临汾同时也有举办香火会,扮社火的风俗。社戏不仅在中国大陆流行,而且在台湾,除了汉族外,哪怕是当地原住民也有春社时张灯结彩,演社戏,给土地神过生日的习俗。由于社戏十分消耗财力,因此一些地方志撰写者对此进行了批评。如批评社戏“易启事端,多耗财货”、“伤则废业,荡人心志”。但也有撰志者认为,如果对社戏改良的话,有“社会教育之意”。
社祭
作为春社的最初目的,社祭也是许多地方春社时的习俗。如六合、京山、宣恩、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县)等地的春社,老百姓们会或凑金具酒醴,或蒸米作糕、或作米粢等来祭祀土地神。社祭时大多以酒糕、鸡豚来奉祀社神,但也有的地方用其他祭品,如武冈地区就用将香藤熏干杵碎和糯米粉调蒸而成的“社粑”来奉祀社神。社祭时的社饭大多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如在荆楚一带,社饭主要由猪羊肉和米饭调合而成,并装在葫芦(葫芦有多子多孙之意)中,送给别人。凤凰县一带是用蒿菜杂糯米蒸熟,晃州和来凤地区是用糯米,切麦蒿和腊肉片及豕脂蒸熟,芷江地区是用蒿叶将米、干肉包裹蒸熟。
巫祝
在清朝的各地地方志中,同样也有许多地方社日有延巫祝以祭社的习俗。巫祝时,很多地方(如罗田、钟祥、石首、永定)多以敲锣打鼓来迎神。
聚饮
祭祀仪式结束后,男女老少坐在一起聚饮也是许多地方的习俗,如黄州、武昌、蕲水、黄冈、沔阳等皆有此俗。据云饮社酒可治耳聋、有利于子孙成长等说法。
其他习俗
在许多地方,还有一些特别的风俗,如黔阳有放风筝之俗,获嘉、崇阳等地有修新坟之俗,在黎城、潞安等地,有走社的习俗,即走亲串友或扛抬社神游走。
社日南方习俗
社日节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如在桂东客家地区。
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并有了祭社神(即土地神)的社日节。“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祭社神先得设坛立庙。君王立的称“王社”,百姓立的叫“大社”。社坛还得有社主——社神。最早的社主是树木,如夏代在坛上种松树,商代种柏树,周代种栗树。后来,社主改为石头、木牌和堆土。如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便以五色土为社主,并以东方青土、西方白土、南方红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既代表天下土地,又蕴含了阴阳五行。只是为了祈求农业丰稔,增加了主宰五谷的稷神,故称社稷坛。这就是明清皇帝祭社的“王社”。
百姓立的社,如今多称土地庙。遍布各地城乡的土地庙有大有小:城镇多由居民捐钱建造庙宇;乡间则在村外头大树下,砌个一二米见方的小庙,或用四块石片,三块作墙,一块盖顶,还有捡块破缸片作盖的。如此“委屈”主宰土地、年成和人丁兴旺的尊神,却未闻土地神抱怨和报复的。
于是,汉族民间塑造的土地神像,多是留着长胡子的慈祥老者。后来有人觉得让他孤身独守小庙未免太寂寞,便按人间社会给添了俗称土地婆的夫人。不过,在福建、广东及西南地区,人们在土地庙里立一二块石头,上盖红布,便是土地神——这是以石头作为社主的古代遗风?农家还在厅堂正墙供奉了“天地君亲师神位”的墙根下,贴一张写有土地神位的红纸,摆个香炉,便请来了护家的土地神。
祭社是古代全民的盛大节日。帝王亲赴“王社”祭祀祈丰后,还要欢宴群臣。百姓则集体祭祀本村的社神。我们从古代诗文中可了解那时的社日情景:村民凑钱买来猪、羊,然后敲锣打鼓,抬着猪羊,提着酒壶和各种供品,聚集社神庙前,焚香祭拜,祈求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村寨安宁。祭毕,按户分肉,并在庙前野炊,聚餐欢饮,还有擂鼓、对歌、斗草等娱乐,日暮方归。宋代诗人张演在《社日》诗中写道:“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本生活常识由上广常识发布,内容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上广常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