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生后,家长发现宝宝眼睛巩膜、皮肤发黄,化验结果显示是胆红素值高出正常值范围,被医生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可治疗一段时间后,黄疸值虽然有所下降,但下降较慢,仍会高于正常值,最后就会被诊断为是母乳性黄疸。然而很多家长对本病不了解,甚至存在一定的误解和治疗上的盲目。所以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讲关于母乳性黄疸的问题。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是指发生在健康母乳喂养儿中(多为足月儿),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于1960年首次被报道,随着母乳喂养的大力宣传和推广,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发病率为20%一30% ,已成为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原因。
母乳性黄疸可与生理性黄疸同时存在,既可以表现为黄疸持续不退,也可以表现为黄疸退而复现,且持续时间较长。
母乳性黄疸的诊断标准母乳性黄疸无特异性的诊断标准,一般认为是:
①母乳喂养宝宝;
②足月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 220.6μmol/ L(12.9 mg/dl),早产儿≥ 225μmol/ L(15 mg/dl);或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
③排除其他常见原因引起的黄疸,未用特殊药物治疗;
④停服母乳后,黄疸逐渐消退。
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方法1、添加肠道益生菌
比如妈咪爱、培菲康等,能促进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可促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降低血中未结合胆红素。
2、蓝光治疗
其作用主要是使未结合胆红素光异构化,转化为结合胆红素,从肝脏排出。也可选用具有降低血中胆红素,消退黄疸作用的中成药制剂,比如茵栀黄、清肝利胆口服液。
3、思密达
一种消化道黏膜保护剂,对消化道黏膜有很强的覆盖能力,可防止胆红素在肠道内重吸收,并可吸附胆红素随粪便排出体外,加速胆红素的排出。
思密达与黏液糖蛋白结合有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不影响肠道营养物质的吸收,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达到退黄的目的。
本文来源:,中国家庭报,新闻转自各大新闻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年轻人养生网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