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谢谨忆 推荐 来源 浙江省中山医院
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我们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分”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此后,阳光直射位置开始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气温降低。
秋分以后,气候渐凉,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专家提醒:秋分节气重视以下几点防护,让你们的脾胃更健康。
起居早睡早起注意保暖
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适当添衣,夜间睡觉时盖好被褥,做好腹部保暖,减少对胃肠道的不良刺激。
饮食看体质吃健脾食疗
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不吃过凉、过烫、过硬、过辣、过黏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此外,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
俗语说“秋粥宜人”,中医养生学家还提倡在秋季期间每天早晨吃粥,如明代李挺认为“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
在配制这些粥品食疗时,不妨选用一些中药,如薏米、枸杞、芡实、怀山药、黄芪、党参、茯苓、白果等,可以提高保健强身、预防疾病的功效。
精神保持神志安宁
中医认为:“思为脾志,敏感多疑则过思,过思则伤脾。”伤脾则会出现因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头昏、乏力、心慌等一系列所谓“心衰”的症状。
因此,秋分养脾胃,精神调养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适应秋天平容之气。
锻炼适度户外有氧运动
罹患胃肠病的人,除了更要注意饮食卫生,静心调养自己的性格之外,可适度进行户外有氧运动,如打太极拳、骑自行车、慢跑、做广播体操等,以提高自己的抗病能力。
养胃敲打按摩养胃排毒
一天之中,最佳养胃时间是7-9点,也就是辰时,又名食时,是我们吃早饭的时间。此时敲打按摩胃经排毒,效果最好。
简单的说胃经在于人体的正面从锁骨顺两乳至第二个脚趾。在我们小腿正面偏外侧边缘是足阳明脉胃经经过的部位。我们可以沿着足三里开始,有痛感的地方要重点敲。长此以往,可以促进胃部毒素的排泄,达到养胃的目的。
灸法秋分灸防病保健
秋分过后,天气逐渐转凉,此时艾灸可以扶助阳气,提高机体免疫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传统中医认为,秋分到立冬的45天为“秋行冬令”,主气为阴,非凉即寒,此时人体阳气收敛,阴气渐长,肠胃阳气虚弱,致使消化受损;同时,秋天主燥主肺,秋分之后以寒燥为主,因此跟肺相关的虚寒之症会增加,因此“润燥养肺壮脾胃”成为秋分艾灸养生的重点。
艾灸的温热可以消除秋天的寒气,让身体温暖,同时促进血液的循环,抵御即将到来的冬季的寒气。
秋分艾灸的总原则是要调理脾胃,滋阴润肺。所以选取的穴位也是遵从这一原则。
秋分艾灸取穴,多取大椎穴、肺俞穴、大肠俞、肾俞、关元穴、肚脐、天枢穴、足三里、合谷穴等,艾灸每天一次,每次每穴艾灸时间30分钟,艾灸一周休息1—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