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从军行》七首

时间:2023-03-30 阅读:4 评论:0 作者:admin

  从军行古诗的意思是什么,《从军行》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从军行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从军行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从军行》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从军行》翻译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从军行》原文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创作背景

  公元679—681年(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三四两句写军队辞京后的出战。

  “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

  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作者简介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

  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

  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

  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

  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本生活常识由上广常识发布,内容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上广常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ie.2345book.com/?id=22406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