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丁入亩是什么意思 摊丁入亩原因

时间:2023-04-01 阅读:5 评论:0 作者:admin

  摊丁入亩是什么意思,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

摊丁入亩是什么意思

摊丁入亩是什么意思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摊丁入亩的意思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

  是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雍正时期开始实行。

  这一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

  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生自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赋税规则的简化减少了官府打马虎眼任意加税的可能。

  摊丁入亩的实施,直接导致中国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从乾隆六年(公元1740年)人口突破1亿,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突破3亿,再到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全国人口突破4亿,占世界人口超40%(1830年全世界人口为10亿),奠定了中国人口大国的基础。

摊丁入亩的背景

  清代的丁银是沿袭明代的丁银而来的,但丁银编征作为中央政府赋税征解的内容,则是清代的事情。

  在明代,丁银与里甲、均徭等四差银一起,都由地方官员征用,并不上缴明中央政府,实际上这项收入多落入官吏的私囊。

  在明朝中央政府那里,也没有全国丁银的统计数字,只有户丁的总数,在行政及政策制定方面,中央政府也未涉及丁银的处理以及如何支配的问题。

  清朝定鼎北京后,以加强中央集权和筹集军饷为中心,同时强化对地方财务的管理。

  大致说来,自顺治二年始,清朝中央政府命令地方官将丁银随同田赋一起上缴,同时对于人丁的编审也逐渐制度化,以保证丁银的征解。

  清初原定三年一编审,顺治十三年改为五年一次编审人丁。

  顺治十五年,清廷命令各直省将编审人丁造册送部。

  十七年覆准,“直省每岁终,各将丁徭赋籍汇报总数,观户口消长,以定州县考成”。

  通过这些措施,在剥夺地方官任意支配和使用丁银权力的基础上,清朝中央政府直接征用丁银。

  顺治十八年,清朝中央政府首次公布了全国丁银的统计数字,“直省徭里银3008900两9钱,米12570石1斗”。

  丁银成了清朝中央政府赋税征收的重要内容。

摊丁入亩的内容

  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

  政府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

  各省地方政府,查清各处地亩多少,按亩均摊税赋。

  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也。

本生活常识由上广常识发布,内容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上广常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ie.2345book.com/?id=22725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