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中秋节已过,紧接着便是国庆,也意味着我们已经正式进入了秋季。
秋季之时,气候变化,天地阴阳之气改变,阳气弱阴气长,正气不足,六淫邪气将易侵犯机体。简单地说便是身体的抵抗能力下降了,细菌病毒等趁机侵犯身体而致病。故入秋之际,我们更应关注身体,适时养生。
入秋,当理脾胃
经过一个炎热的夏天,由于酷暑,人们喜食寒凉,脾胃受损,故入秋后稍饮食不洁便会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
小编建议,喜欢吃寒凉之品如水果、冰冻饮料、冰冻甜品等的朋友们,若常有腹泻、胃口欠佳或大便烂等不适,可小剂量口服理中丸,所谓小剂量是说明书一半的用量,该方有人参、干姜、甘草、白术,方中干姜辛热,温中焦脾胃,助阳祛寒,为君药。人参益气健脾,培补后天之本助运化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合用,温中焦之阳气,祛中焦之寒邪,健中焦之运化。
还可以用艾灸的方式,如艾灸中脘穴、足三里穴、脾俞、胃俞,另外关元和气海两个穴位是养生灸的基础穴位,因为它们是补元阳的穴位,就像给生命之火加了一把柴,然后根据症状配穴,如上腹饱胀:上脘、梁门;恶心呕吐: 内关;大便稀溏:神阙、天枢等,温和灸:每穴灸15-30分,每日1次。
入秋,当养阴津
秋季,在中医五行中,秋季属金,归于肺,肺主皮毛,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由于肺主皮毛,与大肠相表里,皮肤、肺、大肠,这些器官也是最害怕燥邪侵袭。所以秋季所带来的干燥之气,也会容易导致体内阴液不足,会引起一些皮肤干燥瘙痒、便秘等相关疾病。饮食上当一改夏季之温燥、寒凉,适当养阴液。
中秋之际人们常喜鲜美的虾蟹等也是不无道理的。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白肉或海鲜,性中偏甘缓,故适合当养阴之品。但亦不可多食,避免伤了脾胃。
食材上可选用一些具有养阴润燥功效的药材,如西洋参、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可煮水当茶饮,也可煮汤,养阴的药材味道一般甘甜可口,适当调制,既好吃又养阴生津。
入秋,当睡好
《黄帝内经.素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经过夏天生发,阳气浮越,到秋季之时当顺天时,肃降收敛。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言:秋三月,舆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sūn)泄。意思是说在作息精神上,要顺应外界的收敛夏天浮越之阳气,使人体肺气能够正常肃降,以免冬天发生虚寒腹泻的病症。
如何让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便是从起居作息上做起,做到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入秋,当调情志
据统计,在加拿大,秋冬患有不同程度抑郁症的人达80多万人;而在巴黎,每年也有约20%的人在秋冬出现抑郁情绪。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古话有秋后问斩的说法。为什么是秋后问斩呢?据《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元和二年刘炟下诏称:“王者生杀,宜顺时气。”古人认为杀生不能“逆时”,秋冬是肃杀凋零的时候,行刑是“顺时”。秦汉时期曾明文规定,除“决不待时”的重刑死囚外,其他死刑犯,只能在秋冬时节行刑。故可见,秋季无论是气候还是阴阳之气的变化上是让人易发郁证。
调情志方式有很多,如唱歌、哭等。唱歌是一种很好的宣泄方式,《黄帝内经》提出,呼、笑、歌、哭、呻为五声,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这五脏。歌唱对应的五脏是脾,脾在五行中属土,郁证多为肝木胜,木能克土,土重木折。所以歌唱是秋季调情志一个很好的方式。
哭也是一种很好的防治秋季抑郁的方式。肝肺气郁,当以哭为快,哭在五脏中属肺,肺为金也,金可克木。
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让身体得到放松。如选择练习疏通肝胆经络的瑜伽,练习八段锦,太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