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慎吾伤寒论讲义》旁征博引,是陈老多年潜心研究《伤寒论》的成果,现经陈老的儿子陈大啟先生及其门生整理出版。书中部分观点与现行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不同,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同时《陈慎吾伤寒论讲义》也是伤寒学爱好者值得收藏的精品书之一。
本文目录
1 作者简介2 目录3 序言4 后记5 文摘作者简介陈慎吾(1898-1972),汉族,名祖望,号慎吾,福建省闽侯县人。北京中医药大学首任伤寒教研室主任,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和伤寒学家,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先生在几十年研究仲景学说过程中,广纳前贤认识,结合个人临床经验阐发经文,对《伤寒论》有独到见解,在中医临床、教学方面均颇有建树。
目录第一部分 太阳病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病提纲2.太阳中风提纲3.太阳伤寒提纲4.伤寒传变之脉证5.伤寒不传之证6.温病提纲7.阴阳虚实提纲8.传经之治法9.太阳病欲解时10.太阳俟其自愈证11.辨寒热真假证12.桂枝汤证之一13.桂枝汤证之二14.桂枝汤加味法15.桂枝汤证之三16.坏病变证治法提纲17.桂枝汤非发汗剂,但可用以发汗18.酒客中风治法19.喘家中风治法20.测病法21.太阳过汗,渐转阳证者22.表证误下之两变证23.太阳病八九日之变证三种24.桂枝汤证之四25.桂枝汤证之五(汗出太过与不及之变证)26.白虎加人参汤证之一27.表不解,里有热证(桂枝证多者)28.坏病表里双治法29.虚家误汗坏病证治(调胃承气汤证之一,四逆汤证之一)30.上节注文31.葛根汤证之一32.葛根汤证之二(表里兼病水在腹者)33.葛根加半夏汤证(表里兼病水在胃者)34.表病误下后热利之证治35.麻黄汤证之一36.麻黄汤证之二37.麻黄汤证之三(小柴胡汤证之一)38.大青龙汤证之一(表不解里有热)39.大青龙汤证之二40.表不解兼水证之一41.表不解兼水证之二42.桂枝汤证之六43.下后变证44.桂枝汤证之七45.桂枝汤证之八(汗下后脉浮,仍宜桂枝汤)45.麻黄汤证之四(阳气重,见衄乃解)47.伤寒病自衄者愈48.二阳并病之治及其类似证49.身重心悸,尺脉微不可汗50.脉迟血少不可汗51.麻黄汤证之五52.麻黄汤证之六53.桂枝汤证之九54.桂枝汤证之十55.麻黄汤证之七56.桂枝汤证之十一及不大便六七日之病变57.桂枝汤证之十二58.凡病阴阳自和者必自愈59.津回自愈60.下后复汗,内外俱虚证61.下后复汗,干姜附子汤证62.新加汤证63.麻杏石甘汤证之一(饮热迫肺)64.发汗过多,桂枝甘草汤证65.发汗后,苓桂枣甘汤证66.汗后腹虚满,厚姜半甘参汤证67.苓桂术甘汤证68.虚人发汗后之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真寒象)69.虚汗或下后茯苓四逆汤证(假热象)7D调胃承气汤证之二71.五苓散证之一72.五苓散证之二73.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之鉴别法74.五苓散主水逆证75.发汗致虚之耳聋76.喘之起因二种77.不可更汗证78.栀子鼓汤证之一79.栀子豉汤证之二80.栀子豉汤证之三81.下后栀子厚朴汤证82.栀子干姜汤证83.不可与栀子豉汤证84.真武汤证之一85.不可汗之一86.不可汗之二87.不可汗之三88.不可汗之四89.不可汗之五90.不可汗之六91.不可汗之七92.汗下施治法93.表里施治次序(四逆汤证之二,桂枝汤证之十三)94.表里阳气虚之治法(四逆汤证之三)95.表里津液虚之治法96.调胃承气汤证之三97.桂枝汤证之十四98.小柴胡汤证之二99.小柴胡汤证之三100.少阳阳明证101.不可与柴胡汤102.小柴胡汤证之四103.小柴胡汤证之五(小建中汤证之一)104.不可用建中汤105.小柴胡汤证之六106.小柴胡汤证之七107.小建中汤证之二108.大柴胡汤证之一(小柴胡汤证之八)109.丸药下后证治( 调胃承气汤证之四)110.阳明病丸药下后证治111.桃核承气汤证11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113.刺期门之一114.刺期门之二115.火逆胃中水竭116.火逆血气流溢117.火逆亡阳惊狂118.不可火攻119.火逆之火邪证120.火逆之吐血证121.血少不可火攻122.火逆热郁证123.火逆热郁自解证124.烧针后之奔豚证125.火逆烦躁证126.温针之惊证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二部分 阳明病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三部分 少阳病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四部分 太阴病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五部分 少阴病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六部分 瘚阴病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七部分 霍乱病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八部分 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附:陈慎吾先生生平年表后记
序言先父慎吾公(1898-1972),汉族,讳名祖望,号慎吾,祖籍福建闽候。生于当地书香世家,幼年随伯父陈宝琛(爱新觉罗·溥仪之师)进京。承庭训,攻读经史子集,精于儒学,旁通岐黄。后因宗戚罹患,为庸医所误,遂立志业医以济世活人。后在姑父、北京同仁堂族长乐铎的支持下悬壶于京,行医开始即以号为名,体现出其“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决心。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多人多次建议先父将其几十年研究心得和临床经验整理出版,但每次他都婉言谢绝,认为自己的学术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提高升华。他说:“著书立说不难,只恐炉火不纯,贻误后人,悔之晚矣。”所以,直到1964年底他才集中所有资料,准备锐意立说。不幸的是,众多凝聚他毕生心血的宝贵资料在十年浩劫中毁于一旦,其夙愿始终未能完成。本书的原稿为劫后仅存之物,实乃幸哉!先父常说:“《伤寒论》是一篇大文章,前后有阶段性、连贯性,其条文安排可以自释其义,故在未经证误之前,当依照原文排列次序进行研究为是。若断章取义,则有失经旨,割裂篡改,尤非所宜。”先父主张,《伤寒论》是中医基础医学,又是临床医学,包括各种急性热病及其变化的治疗法则。其以“伤寒论”命名者,盖因伤寒传变最快,变证最多,治疗最难,善后调理等法比一般疾病完备,故举而为例,以概其余。其书系汉代以前临床经验的大总结,并无丝毫玄学掺入,直至两千年后之今日,仍不失为治疗万病之大成。学习《伤寒论》,不仅要掌握其中之“法”,而且须结合《金匮要略》,二本合读,必有左右逢源之妙。先父在研学过程中,对无方之条文多积极提示方药,以补救原文之不足。
后记日前,大啟师兄主持召集在京的部分陈门弟子在又一顺饭庄商讨整理先师陈翁慎吾之学术思想等一事,吾有幸参加,甚为欣慰。感慨之际,攸然忆起大衍之年前聆听恩师教诲,一幕幕在脑海中荡漾。瞬间半个世纪已过,今日能与诸师兄共叙先师绩就,可谓可庆。先师的一生是为中医教育呕心沥血的一生,是弘扬中医学圣典(仲景学说)的一生,是济世活人的一生。先师至新中国解放初期仍坚持主办中医研究所,亲授《伤寒论》、《金匮要略》,继而扩之为汇通中医讲习所,并经市卫生局批准认同.聘请当时名贤授课。
文摘第一部分 太阳病篇1.太阳病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征引】喻昌:太阳病之总脉总证,统中风伤寒为言也。内藤:此后称太阳病者,指此脉、此证而言。方有执:太阳者,六经之首,主皮肤,为受病之始。《难经》:浮,脉在肉上行也。滑寿:浮,脉在肉上行,主表也,尺寸俱浮,病在太阳之诊。项,颈后也。程知:太阳见证,莫确于头痛,恶寒,故首揭之。吉益东洞:太阳,阳气盛于表位,强痛,气盛而血窘窒。【讲义】本条为太阳病提纲,凡脉见浮,证见头项强痛、恶寒者即太阳病……太阳病为风寒侵袭皮肤肌表之表病,阴阳六经各有所主,凡称太阳即作此解。今表受风寒,人体之气血本乎自然疗能,集中表位出于应战,欲驱病毒于皮表之外。脉浮,血液向外充盈于浅层动脉之征。头痛,头部因气盛血充,血液郁滞,压迫头部神经,故痛。项强,项部充血致肌肉麻痹。头项强痛,可作头痛项强、头强痛、项强痛各种解释,盖头项充血甚,其痛亦必强。恶寒,因表受风寒故恶之,又因气血郁滞肌表,表愈热,愈觉寒。恶寒为表热证所习见,又为发热之前驱症,故发汗能使病毒自汗腺排除,热亦随汗而消失。【附注】《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仲师名机,字仲景,南阳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重术而出其上,官至长沙太守,因族人多死于伤寒,遂成此书,济世而立万世法。伤寒有广义、狭义二种。广义包括中风、伤寒、温病、湿温、热病多种,即《伤寒论》全书所论者是也。狭义仅指感冒而言,即第三条所论者是也。西医所说伤寒是指肠伤寒而言,与此完全不同。
本文来源:互联网及,中国家庭报,新闻转自各大新闻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年轻人养生网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