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为寥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大黄或药用大黄根及根茎。别名:将军、黄良、火参、肤如、蜀大黄、锦纹大黄、牛舌大黄、锦纹、 生军、川军。主产于甘肃、青海、四川、西藏地区。野生与栽培均有。大黄在仲景书中,《伤寒论》入14方次,《金匮要略》入23方次。
【药性特点】大黄苦,寒。入脾、胃、大肠、肝、心经。功效与作用: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活血祛瘀,解毒,止血。主治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痉病,疟病,中风病,虚劳病,腹满病,痰饮病,黄疽病,吐衄病,呕吐病,下利病,肠痈病,妇人产后病,妇人杂病等。
本文目录
1 【大黄的临床应用】 1.1 大黄配伍应用 1.2 大黄选方 2 【大黄的用量用法】 3 【大黄的文献摘要】 4 【大黄的药理作用】 5 大黄的副作用与禁忌 【大黄的临床应用】(一)治太阳病
太阳病变证
1.蓄血证
(1)桃核承气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桃仁条)。
大黄在桃核承气汤中,苦寒清泻热邪,去瘀生新。
(2)抵当汤证
证见:少腹硬满,其人如狂,小便自利,脉沉涩或沉结,舌质紫或有瘀斑(125),证质为太阳表邪不解而化热,随经脉入里,深入下焦血分,与瘀血结滞在里,为蓄血的急重证。治用抵当汤。方中大黄可入血分,泻热逐瘀,推陈致新;桃仁活血化瘀以滑利。水蛭、虻虫为虫类药,其药性峻猛,善破瘀积恶血。四药合用,为破血逐瘀的峻剂。
抵当汤证亦见于《金匮要略》中的妇人产后病之经水不利证,见证稍异,证质相同,治方不殊。
(3)抵当丸证
证见:少腹满,小便自利,或有发热,舌紫暗,脉沉涩或沉结(126),证质为瘀热内结,病势较缓。治用抵当丸。抵当丸的药物组成与抵当汤完全相同,但减少了水蛭、虻虫的用量,加重了桃仁的用量,并将汤剂改成丸剂,其攻逐瘀血的作用较抵当汤缓和。为逐瘀泻热的和缓剂。本方服法为以水煮丸,取药汁及药渣一并服下,意在取其药力轻缓而绵长。
2.结胸证
(1)大陷胸汤证
证见:心下硬满,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触按,短气躁烦,头汗出,大便秘结,日晡小有潮热,口渴不多饮,苔黄腻或黄厚而燥,脉沉紧(134;135;136;137),证质为邪热内陷与有形之水饮相结于胸腹。治用大陷胸汤。方中甘遂辛苦而寒,是泻水逐饮的峻药,长于泻腹积水;大黄、芒硝,泻热散结,与甘遂配合,而成泻热逐水的峻剂。甘遂用量一般以2—3克为宜。大陷胸汤为泻下之峻剂,服药后水热从大便而出,应注意中病即止,以免过服伤正。
(2)大陷胸丸证
见证:胸膈心下硬满疼痛,身热,头汗出,颈项强,短气,脉沉紧(131),证质为水热互结,病位偏上。治用大陷胸丸。本丸药物组成是在大陷胸汤的基础上,加入葶苈子、杏仁、白蜜。方中大黄、芒硝、泻热破结,甘遂攻逐水饮,治与大陷胸汤同;针对邪结偏上,胸肺之气不利,则取葶苈子、杏仁泻肺行水,通利肺气;本方药物作用虽猛,但取白蜜之甘缓,又小制其剂,使其攻逐之力缓缓而行,既可针对在上的病邪,又不至于过猛伤正,是峻药缓用,以攻为和。
本方服法为:将大黄、葶苈子、芒硝和杏仁4药研末,制成丸药如弹丸大;取甘遂末、白蜜并以水煮丸药一枚,将煮取药汁连渣一并服下。每日1剂。用本方力缓,服药后并不速下,故方后云:“一宿乃下”;若未达到泻下效果,可再服1剂,直至见效。
3.痞证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证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而不痛不硬,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或关脉浮(154),证质为胃热气滞。治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中大黄泻热和胃,黄连泻心胃之火,黄芩泻中焦实火,三者合用,邪热得除,气机流畅,则痞闷自消。本方以麻沸汤浸泡少顷,去滓温服,以取其气之轻扬,薄其味之重浊,使之利于清心下热结而消痞,而不在于泻下燥结以荡实。
(2)附子泻心汤证
证见: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恶寒汗出,舌红苔黄,脉微数(155),证质为胃热气滞,卫阳不固。治用附子泻心汤。方中大黄、黄连、黄芩之苦寒,清泻上部之邪热;附子之辛热以温经复阳固表。本方之“三黄”以开水浸渍少顷取汁,附子一味另煎取汁,再将两种药汁混合,分2次温服。二者寒热异气,生熟异性,药虽同行,但各司其职,共奏消痞固表之功。
(二)治阳明病
1.阳明病实证
(1)调胃承气汤证
证见:大便不通,蒸蒸发热,心烦,腹胀满(207;248;249),证质为燥热内盛,腑实初结,气滞不甚。治用调胃承气汤。方中大黄苦寒,攻积导滞,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泻热去实;芒硝咸寒辛苦,润燥软坚,泻热导滞;硝黄合用,清胃热,和胃燥,泻热通便。妙在甘草,甘缓和中,既可缓硝黄峻下之力,使之作用于胃,又可护胃和中,使燥热邪气去而不损中州正气。
(2)小承气汤证
证见:大便硬,潮热或发热微烦,腹大满,脉滑而疾(213;214;250),证质为热实内结,腑气不通。治用小承气汤。方中大黄苦寒,泻热去实,推陈致新;厚朴苦辛而温,行气除满;枳实苦而微寒,理气消痞。三药合用,共成通便导滞之剂。
小承气汤证,亦见于《金匮要略》下利病之热结旁流证,见证虽异,证质相同,治方不殊。
(3)大承气汤证
证见: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腹胀满绕脐痛,拒按,手足漐漐汗出,脉沉实有力。重者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而直视者(238;239;215;241:242;212;217;220),证质为阳明热实,燥屎内结。治用大承气汤。方中大黄苦寒,攻积导滞,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泻热去实;芒硝咸寒辛苦,润燥软坚,泻热导滞;枳实辛而微寒,理气消痞;厚朴苦辛而温,利气消满。四药合用,共奏攻下实热,荡涤燥结之效。
大承气汤证,在《伤寒论》中的治少阴病之热化证,即急下存阴证。还在《金匮要略》中治痉病之热实证;腹满病之热实积胀证;宿食病之在肠证;下利病之实积证;妇人产后病之胃实大便难证等。此皆异病同治法。
(4)麻子仁丸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麻子仁条)。
大黄在麻子仁丸中,见枳实、厚朴泄热去实,行气导滞。
麻子仁丸证亦见于《金匮要略》中的五脏风寒病之脾约证,属异病同治之例。
2.阳明病变证
茵陈蒿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茵陈蒿条)。
大黄在茵陈蒿汤中,泻热行瘀,通腑利胆退黄。
(三)治少阳病
少阳病兼变证
(1)大柴胡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柴胡条)。
大黄在大柴胡汤中,合枳实利气消痞。
大柴胡汤证亦见于《金匮要略》腹满病之热实兼少阳证。
(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柴胡条)。
大黄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泄热和胃。
{四)治太阴病
太阴病兼变证
桂枝加大黄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桂枝条)。
大黄在桂枝加大黄汤中,化瘀通络导滞。
(五)治疟病
疟母证
鳖甲煎丸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鳖甲条)
大黄在鳖甲煎丸中,合蟅虫、蜣螂、鼠妇、桃仁、丹皮、凌霄花、蜂房等破血化瘀,散结消癥。
(六)中风病
1.热瘫痫证
证见:中风偏瘫,或癲痫,头眩头痛,四肢抽搐,甚者昏不知人,大便闭结者(五-附),证质为阳热亢极而风动痉挛。治用风引汤。方中有石膏、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牡蛎和龙骨等,以清热镇静,熄风宁神,潜阳平肝;大黄泻下通腑,引火下行,釜底抽薪;配干姜、桂枝之温,以制诸石之寒。全方具有清热熄风,平肝潜阳,定惊安神之效。
2.手足拘急证
《备急千金要方》三黄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黄芪条)。
在《备急千金要方》三黄汤方后云:“心热,加大黄二分。”即热邪内结成实,发热便秘,则用大黄泻热通腑。
(七)治虚劳病
虚劳兼瘀血证
大黄蟅虫丸证
证见:极度虚弱,少气懒言,形体瘦削,大肉已脱,腹部胀满,肚大青筋,不能饮食,纳差食少,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六-18),证质为五脏劳伤,气血阴阳皆虚,经络营卫损伤,瘀血久积。治用大黄蟅虫丸。方用大黄、桃仁、干漆、虻虫、水蛭、蛴螬和蟅虫等破血逐瘀;地黄、芍药、蜂蜜滋阴养血而润干血;杏仁宣肺理气;黄芩清瘀热;甘草益气调中,酒可行气血、助药力。方中虽用大量破血逐瘀峻药,但又配伍地黄、芍药、蜂蜜等扶正等品,且每服小量。取其攻中寓补,峻剂丸服,意在缓攻渐消,从而达到破血逐瘀无伤正之弊,扶正补虚无留瘀之害的目的。
(八)治虚劳病
1.热实腹满证
(1)厚朴七物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厚朴条)。
大黄在厚朴七物汤中,合厚朴、枳实泻热通下,行气除积以治
里实。
(2)厚朴三物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厚朴条)。
大黄在厚朴三物汤中,泻热去积。
2.寒实内结证
大黄附子汤证
证见:胁下偏痛,一侧胁下,上腹疼痛,部位不移,腹部胀满,大便不通,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弦紧(十-15),证质为阳气不足,寒实内结,腑气不通,积滞不行。治用大黄附子汤。方中大黄泻实通滞;附子、细辛温阳散寒而止痛;大黄虽系苦寒,但与辛热温燥之附子、细辛相配,则寒性去而攻泻之功仍存,攻下实积却无伤阳之碍。三味相合,共奏温下寒实之效。
(九)治痰饮病
1.饮结肠间证
己椒苈黄丸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防己条)。
大黄在己椒苈黄丸中,荡涤肠胃,泻热逐实。
2.支饮腹满证
厚朴大黄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厚朴条)。
大黄在厚朴大黄汤中,通腑泄热,荡涤实邪。
3.支饮兼胃热证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茯苓条)。
大黄在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中,泄热下行。
(十)治黄疸病
1.热盛里实证
大黄硝石汤证
证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腹部胀满,大便不通,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伴身热烦渴,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十五-19),证质为湿热蕴结,热盛里实,腑气不通。治用大黄硝石汤。方中大黄、硝石通腑泄热,攻下瘀热结滞;栀子、黄柏清利湿热而退黄。诸药合用,共奏泄热通便,除湿退黄之效。
2.酒疸热盛证
栀子大黄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栀子条)。
大黄在栀子大黄汤中,合枳实除积泻热。
(十一)治吐衄病
热盛吐衄证
泻心汤证
证见:吐血、衄血,量多色鲜红,心中烦热不安,口臭大便干秘;伴面赤,口渴,舌红苔黄,脉数(十六-17〉,证质为心火亢盛,扰乱心神于内,迫血妄行于上。治用泻心汤。方中重用大黄之苦寒沉降,泻火通便,导热下行;黄连、黄芩大苦大寒,清泄心胃实火。三药同用,苦寒直折,清心泻胃,釜底抽薪使热清火降则血归于经,吐衄自止。
(十二)呕吐病
胃肠实热证
大黄甘草汤证
证见:食已即吐,吐势急迫,吐物酸腐,腹部满胀,大便干秘,心烦口渴,舌红苔黄(十七-17),证质为实热壅滞胃肠,腑气不畅,胃失和降。治用大黄甘草汤。方中重用大黄苦寒降泄,通腑泻热去实;甘草和中缓急,且防大黄苦寒败胃。用之可使腑气通畅,实热下泄,胃气和降,则呕吐自止。
(十三)治肠痈病
脓未成证
大黄牡丹汤证
证见:少腹肿块,按之即痛如淋,即压痛疼痛放射前阴及脐部,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小便自调,脉迟紧有力(十八-4),证质为热毒壅聚,营血瘀结于肠中,脓尚未成。治用大黄牡丹汤。方中重用大黄苦寒攻下,荡热解毒,逐瘀散结为君药;芒硝咸寒,软坚散结,泻热导滞;桃仁苦平,逐瘀散结,共为臣药,以增强大黄攻下逐瘀之力。牡丹皮辛苦微寒,凉血化瘀,消肿疗痈;冬瓜子甘寒,清肠利湿,散结排脓,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攻下荡热,逐瘀解毒,消肿排脓之效。
十四、治妇人产后病
瘀血内结腹痛证
下瘀血汤证
证见:小腹痛如针刺,固定不移,腹满,按之结硬,且拒按,身热烦闷,口干,恶露不行,舌紫暗瘀斑瘀点,脉沉涩(二十一-6),证质为瘀血凝结于小腹,经脉阻滞瘀久化热。治用下瘀血汤。方用大黄攻下泻热逐瘀;桃仁破血逐瘀,兼润干血;蟅虫逐瘀破结,祛干血。药虽三味,但破血逐瘀之力颇猛;为防止伤正,故制以蜜丸,以缓和药性;用酒煎药,既引药入血分,又增强药力。
十五、治妇人杂病
水与血结于血室证
大黄甘遂汤证
证见:少腹胀满隆起,形如鼓状,小便微难,口不渴,恶露不下,腹部疼痛,若产后日久,见闭经不行(二十二-13),证质为妇人产后水血并结在血室。治用大黄甘遂汤。方中以大黄逐瘀泻实,甘遂攻逐水饮;因两药力峻性猛,且病发于产后,故佐以阿胶养血扶正,使破血逐水而不伤正。因水血结聚较重,所以要求水煎顿服,以速下其瘀血水饮。
大黄配伍应用
1、大黄用于火热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热毒疮疖等症。 大黄泻下泄热,有泻血分实热的功效,故又能用治血热妄行而上溢,如吐血、衄血;对目赤肿痛、热毒疮疖等症属于血分实热壅滞的症候,可配黄连、黄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2、大黄用于大便燥结,积滞泻痢,以及热结便秘、壮热苔黄等症。 大黄泻下通便、清除积滞,故可用于大便不通及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溏而不爽等症;又因它能苦寒泄热,荡涤肠胃积滞,对于热结便秘、高热神昏等属于实热壅滞的症候,用之可以起到清热泻火的作用。在临床应用时,本品常与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 3、大黄是一味泻火、破积、行瘀的要药,使用少量,又有健胃作用,可随配伍的不同而发挥它的特长。如配以芒硝,可攻下破积;配以附子,可温阳降浊;配以茵陈,可清化湿热;配黄芩、黄连,可泻火凉血;配黄连、槟榔,可清热导滞,用于湿热下痢、里急后重;配丹皮、赤芍、桃仁等,可活血祛瘀,用于血瘀经闭、损伤瘀血或肠痈初起等症;又如用本品少量,配合乌贼骨,可清热而制酸,治胃痛泛酸、脘部灼热等症。 4、大黄用于产后瘀滞腹痛,瘀血凝滞、月经不通,以及跌打损伤、瘀滞作痛等症。 大黄入血分,又能破血行瘀,故可用于上述瘀血留滞的实症,在使用时须配合活血行瘀的药物,如桃仁、赤芍、红花等同用。 此外,大黄又可清化湿热而用于黄疸,临床多与茵陈、山栀等药配伍应用;如将本品研末,还可作为烫伤及热毒疮疡的外敷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5、 大黄除内服外,又可外敷治热毒痈肿、水火烫伤,也是取它泻火解毒的功效。
大黄选方1、大黄治伤寒阳明腑证,阳邪入里,肠中有燥屎,腹满痛,谵语,潮热,手足濈然汗出,不恶寒,痞满燥实全见者,,以此汤下之: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炙,去皮)半斤,枳实(炙)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二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伤寒论》大承气汤) 2、大黄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泻心汤) 3、大黄治虚劳吐血:生地黄汁半升,川大黄末一方寸匕。上二味,温地黄汁一沸,纳人黄(末)搅之,空腹顿服,日三,瘥。(《千金方》) 4、大黄治大便秘结:大黄二两,牵牛头末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有厥冷,用酒调三钱,无厥冷而手足烦热者,蜜汤调下,食后微利为度。(《素问病机保命集》大黄牵牛丸) 5、治热病狂语及诸黄:川大黄五两(锉碎,微炒)。捣细罗为散,用腊月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不计时侯,以冷水调半匙服之。(《圣惠方》雪煎方) 6、大黄治产后恶血冲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块等:锦纹大黄一两,杵罗为末,用头醋半升,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用温醋化五丸服之,良久下。亦治马坠内损。(《千金方》) 7、治久患腹内积聚,大小便不通,气上抢心,腹中胀满,逆害饮食:大黄、芍药各二两。上二味末之,蜜丸,服如梧桐子四丸,日三,不知,可加至六、七丸,以知为度。(《千金方》神明度命丸) 8、大黄治大人小儿脾癖,并有疳者:锦纹大黄三两,为极细末,陈醋两大碗,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将上药起下,再研为细末;后用硫黄一两,官粉一两,将前项大黄末一两,三味再研为细末。十岁以下小儿,每服可重半钱,食后临卧米饮汤调服。此药忌生硬冷荤鱼鸡鹅一切发物。服药之后,服半月白米软粥。如一服不愈时,半月之后再服。(《昔济方》于金散) 9、大黄治泄痢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久不愈者:大黄一两,细锉,好酒二大盏,同浸半日许,再同煎至一盏半,去大黄不用,将酒分为二服,顿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为度,服芍药汤和之,痢止,再服黄芩汤和之,以彻其毒也。(《素问病机保命集》大黄汤) 10、大黄治妇人经血不通,赤白带下,崩漏不止,肠风下血,五淋,产后积血,癥瘕腹痛,男子五劳七伤,小儿骨蒸潮热等证,其效甚速:锦纹大黄一斤,分作四份;一份用童尿一碗,食盐二钱,浸一日,切晒;一份用醇酒一碗,浸一日,切晒,再以巴豆仁三十五粒同炒,豆黄,去豆不用;一份用红花四两,泡水一碗,浸一日,切晒;一份用当归四两,入淡醋一碗,同浸一日,去归,切晒。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取下恶物为验。未下再服。(《医林集要》无极丸) 11、去五脏湿热秽浊。治饮食停滞,胸脘胀痛,头晕口干,二便秘结:大黄十斤,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以好酒十斤浸之,再蒸收晒干。另用桑叶、桃叶、槐叶、大麦、黑豆、绿豆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每蒸一次,仍用侧柏叶铺甑蒸过晒干,再蒸再晒。制后再用半夏、厚朴、陈皮、白术、香附、车前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如上法,蒸过晒干,再用好酒十斤,制透,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钱,或为散亦可。(《银海指南》清宁丸) 12、大黄治眼暴热痛,眦头肿起:大黄(锉,炒)、枳壳(去瓤,麸炒)、芍药各三两,山栀子仁、黄芩(去黑心)各二两。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服。(《圣济总录》大黄汤) 13、治时行头痛壮热一二日:桂心、甘草、大黄各二两,麻黄四两。上四味,治下筛,患者以生热汤浴讫,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丁强人服二方寸匕。(《千金方》水解散) 14、肠痈,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个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再煮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 15、大黄治奶痈:川大黄、粉草各一两。上为细末,以好酒熬成膏,倾在盏中放冷,摊纸上贴痛处,仰面卧至五更。贴时先用温酒调(服)一大匙,明日取下恶物,相度强弱用药,羸弱不宜服。(《妇人良方》金黄散)
【大黄的用量用法】1.用量 常用量3—12克。
最小量1两(3克),如栀子大黄汤。
最大量6两(18克),如大陷胸汤。
2.用法 汤剂,丸剂。
按:大黄又称“将军”,苦寒沉降,力猛善行,能直达下焦,荡涤肠胃积滞,清泻血中实热。借其入血降泄之力,又有活血逐瘀之功,而为攻积、泻火、逐瘀要药。惟性竣烈,能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可轻用。孕妇或妇女经、产、哺乳期应当慎用。
本品生用泻下力强_,熟用泻下力缓;酒制可清上部之热,并增活血行瘀之功;炒用则化瘀止血,随病情使用。用作通便宜后下,或沸水浸泡服。
【大黄的文献摘要】《神农本草经》:“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本草纲目》:“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大黄的药理作用】1.据化学分析 大黄含蒽醌类化合物,其中有大黄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此外,尚含有鞣质、没食子酸等。
2.据药理研究
(1)本品因含结合状态的大黄类物质,能刺激大肠壁,引起肠管收缩,分泌增加,使大肠内容物易于排出,故有泻下作用;但又含鞣酸、没食子酸等具有收敛作用,故大量应用先泻下而后便秘。若煎煮时间过长,泻下成分破坏,收敛成分煎出,故仅产生便秘作用。
(2)所含芦荟素,能引起盆腔内器官充血,故有通经作用。
(3)有增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
(4)本品能促进胆汁分泌,有利胆、排石和增进消化作用。
(5)有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并有利尿作用。
3.据抗菌试验 本品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和肺炎双球菌等多种细菌及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4.据现代临床 主治急性肠梗阻,急性肠扭转,急性肠套叠,急性腹膜炎,胃扩张,胃胀气,急性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肠炎,心脑血管疾病,病毒性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毒性肝炎,肝肿大,脾肿大,肝硬化,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胃炎,急性食管炎,酒精中毒性肝炎,肝癌,老年痴呆症,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肥胖症等。
大黄的副作用与禁忌凡表证未罢,血虚气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积滞、瘀结,以及胎前、产后,均应慎服大黄。如用大黄泻下通便,煎服时应后下,或用沸开水泡汁,否则药效会减弱。服用大黄后,其色素会从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以出现黄色。此外,哺乳妇女服用后,婴儿吮食乳汁,可能引起腹泻,因此授乳妇女不宜服用。由于本品又能活血行瘀,故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间也必须慎用。大黄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脾胃虚寒、血虚气弱、妇女胎前、产后、月经期及哺乳期均慎服。生大黄内服可能发生恶心、呕吐、腹痛等副反应,一般停药后即可缓解。
延伸阅读: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本文来源:互联网及,中国家庭报,新闻转自各大新闻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年轻人养生网管理员删除!